> 重组改制 <
诞生于80年代的四通,靠2万元借款起步,创业者没有货币出资,
当时的中国又不存在技术股和创业股的概念,故产权未有量化,
同时也为了获得政策允许和社会认同,公司以集体所有制定性。
这种着重于经营灵活的企业形式,在当时是全新的创造,较之
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模式,显得生气勃勃,富于效率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因所有者缺位所导致的种种缺陷不可避免
地暴露出来,主要是决策随意性,行为短期化,成本和费用膨胀。
仅有经营自主和灵活的制度框架,已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健康、持
续发展。
不独四通,产权模糊,所有者不到位是历史留给中关村企业的普遍局限。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,已成为中国民营科技走向新世纪道路上的重大挑战。
1998年初,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四通在中关村率先启动大规模的重组改制。改制的基本原则为:冻结存量,界定增量,依法行事,着眼发展。即避免在沉淀资产的量化分配上争执不休,把重点放在新扩大部分资产的界定上,以清晰的增量来稀释不清的存量;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推进改制,并力求与国际规范接轨,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;确保公司的长治久安,健康成长,绝不使集体资产流失,公司分崩离析。
具体操作上:引入国际上流行的管理层回购方式(MBO),结合有中国特色的全员职工持股,达到所有者归位的目标。
1998年5月6日,四通600余名员工个人出资共5100万元,注册成立四通职工持股会。
1998年5月13日,持股会为一法人,四通集团为另一法人,投资设立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。持股会以出资5100万元而占股51%,四通集团出资4900万元,占股49%。
1999年11月,四通投资公司完成了对原四通集团所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(四通电子)50.5%控股权的收购,此部分资产代表着四通集团所从事的电子电工产品分销业务。此后,四通集团继续经营的业务主要为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。
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强烈信念,通过2年的坚韧努力,四通终于完成了中国首例MBO,迈出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坚实一步。同时,也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份来自实践的报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