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元春 院士
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著名土壤学家。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。1953年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,在该校继续攻读研究生,复于1956年毕业,留校任教,先后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、校长等职。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1995年1月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现兼任中国科协常委、中国农学会副会长等职。
石元春多年致力于土壤地理、盐渍土发生与改良的研究。50~60年代参加新疆、北京郊区等地土壤考察,发表过《准噶尔盆地的土壤》(1958)、《塔里木盆地北部盐分的积聚规律和盐渍土的利用改良问题》(1960)等重要论文。在地学条件与易溶盐积聚规律、盐渍土改良、古地球化学过程及黄土中古土壤地理研究方面,他都取得了重要成果,发表的《晋西地区的黄土及其形成过程》(1989)等文章,提出了黄土高原更新带古土壤地理、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演替的系列。在《季风气候下盐渍土的水盐动态及其调控》(1979)一文中,他提出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,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。又在《黄淮海平原的水均衡分析》(1982)、《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》(1983)等论文中,提出旱涝盐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,而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,其枢纽和杠杆则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科学观点,在指导黄淮海平原的治理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。80~90年代以来,他应用系统科学、地理信息系统、计算机和遥感等现代技术,发表了《"PWS"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》(1991)论文,对区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。此外,他的《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》(1982),在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。石元春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50余篇,专著6部,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0余项。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陈嘉庚农业科学奖。
|